看「生命」

吳乙峰作品, 針對九二一地震後的災民所拍的紀錄片,拍攝在那場浩劫後,一群人在面臨死亡、毀滅、重新面對生命的掙扎跟恐懼、以及重生的方式跟歷程。 網路上太多人討論這部作品,我不會比人深刻或專業。 不過情緒太清晰。 偌大的戲院(晶晶用最大的廳播放)滿滿的人潮,誰相信,這樣的滿座是為了國片,尤其是一部紀錄片。 吳乙峰紀錄了幾個不同族群的家庭與個人,分別看他們經歷巨變的轉折;中間穿插導演個人與父親的家庭際遇、以及與好友對無常生命的對話,生命的情態,因為不同角色而豐富起來。 幾個紀錄的對象, 有一對遠赴日本打拼,一對兒子卻在災變中與奶奶過世;一隊在台電挖地基的夫婦,失去他們的幼女;一對未成年姊妹,失去整個家庭;一個女大學生,災變後只能與二哥相依為命。除了女大學生,其他都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人,所謂社會中下階層。 踏進戲院前,我早就有流淚的準備。但理性幫忙平衡的很好。 所以,看著紀錄片裡每個人物面臨生離死別的衝擊,雖然不忍不捨,但還好。 影片延續兩三年的紀錄時光,看著這群人從失措的生命情境,慢慢的,或嘗試恢復生活常態;或假裝遺忘掩飾傷痛;或努力尋找新的重心;或在精神瀕臨崩潰中惶惶尋找出路,全程的情緒是不斷起伏。 中間關於台電挖地基夫婦的一段最讓我深思,那個丈夫沉默寡言,整個過程是妻子接受訪問,聊到地震後的變化,妻子笑著說,先生變的很疼很疼女兒. 每次地層太硬打不下去,他就會把電鑽往旁一丟說:「今天不做了, 走!回家看女兒去」。然後隔天回到工地,地層再硬都繼續的下去。這時她會笑丈夫:「奇怪,一看完女兒地就變軟了」 畫面轉到她丈夫,一個硬漢,很靦腆的笑著,還是沒有半句話。 那麼清淺的片段,我,很深很深的被打到。 中間看到有人不斷陷逆自憐走不出時,即使是紀錄片導演,一樣要面臨「是否該尊重每個人對待生命的方式」而掙扎。 影片後段,導演請每個人寫封信給過世的家人, 或說說走過的心路歷程。我的眼淚是到這裡才決提。 幾個人的獨白,生活化的表述心情, 媽媽寫給過世的幼女, 姊妹寫給過世的父母家人, 很清淡, 卻很有力量. 也許,唯一讓不那麼感動的,就是那女大學生。 為什麼教育程度的高低,卻剛好與生命力成反比? 那些工人、女工、小女生,同樣走過生命的劇變,他們可以用力的重新生活;沒受太多教育的、毫無艱深辭語修飾的話語,一句句,讓我淚如雨下不能自己。 事後我想了好久, 我們習慣了所受的教育跟所擁有的富足環境後, 是否某種程度讓我們變低能? 是否因為一切擁有太輕易, 反而對生命失去尊敬? 工人, 失去整個家族的未成年姊妹, 離鄉背井打工的夫婦, 被悲傷擊倒後, 他們只能信念單純的馬上站起來求生, 讓日子繼續下去. 而女大學生卻陷入想自殺, 與兄嫂不合中自憐自艾. 這樣的對比, 不就是對生命價值的最大反省? 如果說,這部電影讓我學到什麼,除了珍惜,大概就是謙卑。 電影散場後,赫然發現劇院裡蠻多中學生及小學生,同事不經意說:「這群孩子哪看的懂涵義這麼深的電影」 看的懂的,我相信,也許領悟的層次, 比我們多更多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快嫁.筷架

巴黎記憶 | 蒙馬特的晴天. 陰天

巴黎記憶 | 聖哲曼, 優雅與個性交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