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克印象I---布拉格舊城廣場

書櫃上的DK Prague 是1994版,那是1996年一次特價買的,當年英文還不好,可還是買了下來供著,當成承諾。 十年後,閱讀它,實現它。 十年間,捷克從社會主義走向資本化,從冷僻到熱門旅遊景點。「布拉格」成了東歐代名詞,代表精緻城市藝術、古典建築、人文薈萃。 出不盡的旅遊書、看不完的網路資訊,布拉格之美之特殊,早被說盡,也許,也說俗了。 所以出發前,反而沒太多期待,預知會看到什麼,就少了份探險味道。 也許唯一的詫異,是五月底的暖春季節,已經從氣象預報得知會有大雷雨、還有溫度降低…這不算什麼,氣候從來不會是問題,冷冽的天氣才是我的友善指標。 不過,一趟捷克行下來,感受最深的,是氣溫變化所帶來的、迥異的旅行體驗。 清晨抵達布拉格機場,一踏出大門,溫度13c,天空陰霾,但神清氣爽。坐上公車、再轉接地鐵、再拖著行李喀拉拉地響在石版路上,這是典型的歐洲之旅。 抵達舊城區廣場,被黑壓壓一大群觀光客很是嚇到,我知道布拉格變商業化了,但我沒預料到人多到這種程度….上午10點,陽光突然普照,廣場的人雀躍起來,馬車奔騰、街頭音樂家奏著輕快的樂曲、旅客快門用力按著,四周的建築在光影中各顯丰姿,廣場像舉辦著流水席般的快樂饗宴。 還來不及拿出相機,已經不停被路人開口幫他們拍照,他們告訴我,昨天下了一天雨,趁著陽光出來,多享受吧!陽光下觀景窗呈現的人永遠是快樂的定型,光鮮燦爛。好不容易閃進一條小巷,挑人少的那條,我想先細細品味老城的幽微、我想在年代建築的陰影中去抓住歷史隙縫。 靠在路邊回頭看老城喧嘩,抬頭看右邊這建築,卡夫卡書店;左邊,狄恩教堂。對面左邊是市政廳與天文鐘,右前方是尼古拉教堂,四個定位,圈住古城的浪漫。人文、建築、歷史、與音樂,正巧匯集這趟布拉格之旅的感觸。 書店永遠是安靜,即使在熱鬧的商業區,會擠進書店的,多少還是有點相同的氣味,想在書頁中尋找一種熟悉。讀卡夫卡已經是久遠前的事,唯一有印象的只有「蛻變」,我沒想到,原來這座城市,卡夫卡是個榮譽的印記,等同於城市名稱。 狄恩教堂的莊嚴,讓我喜歡,不過沒特別感觸,倒是揀視照片時,發現一張狄恩教堂上,拍到微風輕拂、雲朵微微舒展、陽光和熙的安靜,很有種感動。廣場週邊延伸的火藥塔也是一樣,走過了,只覺得盡了觀光客義務,上塔就不必。我知道我不會為了有踏上高樓,喜歡、或是討厭這城市多點少點。 同樣的心情延伸到市政廳,跟著人群站在天文鐘前看一小時一次的12使徒現身,時間到,鐘響,人偶移動著,不過就是這樣。比起在寒雨中等待的心情,這種表演似乎不值。但奇怪的是,雖說不值,每次經過時發現整點時刻近了,也還是乖乖的跟一大群人仰頭等待著,看完後再集體嘆息一聲不過如此,很奇特的一種旅行心態。只有最後一次,大家群體嘆息後,突然一個美國人耍寳大喊「Encore! Encore!」,當下全場人爆笑,笑聲在雨夜廣場裡迴蕩著。 布拉格是個音樂城,各個教堂表演極豐富。選在尼古拉教堂聽第一場管風琴演奏,黃昏八點。音效極好,莊嚴的巴洛克音樂飄蕩在教堂裡,人一下變真空,跟彩繪玻璃上說不盡的故事一樣乾淨剔透。九點半走出教堂,黃昏的天空變成寳藍色,輝映著白色建築與荒黃燈光,很超寫實情境。 前後六天光景,在老城廣場來來去去。有寒雨的抖擻、有冷冽陰霾、還有初夏的明亮與炙熱,而交錯的街景與擦身人影,也在這節氣變化劇烈中迅速轉換著景緻。 問我最想念老城廣場什麼?嗯…尼古拉教堂前方,那個賣熱狗的小舖。45捷克幣來個大熱狗夾麵包,旁邊的芥末跟酸黃瓜任君取用。再買瓶礦泉水,坐在廣場中央悠哉哉地大口嚼嚥,享受到的老城風情,不少於路邊咖啡座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快嫁.筷架

巴黎記憶 | 蒙馬特的晴天. 陰天

巴黎記憶 | 聖哲曼, 優雅與個性交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