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克印象 II – 遇見卡夫卡

從不是個用功的旅者。每次機票住宿訂個差不多、定點確定後,一切就留到當地再說。準備的功課,從來不太足。 不是饕客級水準,所以雖然會注意吃,但不會為了沒吃到某些美食而抱憾;不太重視景點掌握,所以熱門景點未必非去不可、喜歡的地方重複去也不介意;時間觀懶散,只有班表真正會用心,平日出遊全無計畫,隨心情左右轉;更不太重視購物,會買,但也是理性購物。 真是個無趣的旅人。那到底喜歡旅行什麼? 去發現意念之外的事物吧--比如說,在布拉格遇見卡夫卡。 第一天抵達布拉格時,為了克服時差,結結實實的走了七小時路,其中三小時在「城堡區」。城堡區座落在山丘上,上山的路上,兩旁的商家極有當地風情,從山丘上望向老城區,布拉格聞名的紅屋頂海在眼前翻湧….相較下,城堡區一棟棟的建築、教堂反如浮光掠影。 隨著遊客的行跡繞行在城堡區裡,看著巍峨的各式建築,慢慢地,人潮湧向黃金巷。這裡圍起柵欄收票,一看到柵欄巷弄內摩肩擦踵,怕熱鬧的我馬上止步。我在欄門邊觀望、很快放棄前往其他定點。 可是,畢竟黃金巷頗負盛名,不做功課的我還是留了心。走回鬧區後,找了間書店翻起布拉格介紹,也順便翻了卡夫卡傳記。沒到捷克前,我一直以為米蘭昆德拉是最具代表性的捷克作家;其次是哈謝克。到當地才知道,布拉格代表作家的光環全在卡夫卡(可能跟米蘭昆德拉是出身布諾,且中年後移居法國有關吧),書店裡的醒目位置,放的都是卡夫卡的作品—捷克文、英文、法文、德文…相較下,米蘭昆德拉像個失寵的小孩靠邊站,書也是擺著的,語文版本也多元,可就是看的出光彩黯淡(人還沒死也有關嗎?^^)。翻個兩三頁後,決意一定要找個時間重新上城堡區,要走黃金巷、要看城堡山下的卡夫卡博物館,而且,還要避開人潮! 三天後,一個冷冽下著小雨的清晨,我真的出門了。先到喜愛的麵包店吃個早餐,八點開始慢慢晃過去,就打定主意九點黃金巷一開放先去「撲空」。五度的氣溫,漫步時精神特別好,濕冷的天氣透出歐洲冬日的蕭瑟。這樣的天氣,去跟一輩子憂鬱偏執的天才猶太作家相會,再適合也不過。 我真的是黃金巷當天的第一個旅客,走在巷子裡,看到的,是一間間低矮可愛如童話格子的屋子,那麼高彩度純真的顏色;記憶的,是17,18世紀工匠、民間中下階層活動的佈景;牽掛的,是卡夫卡孤獨的形影。 黃金巷因為卡夫卡而盛名遠播,因為22號房子正是這位孤絕作家創作的地點。卡夫卡終身為他專制的父親所牽制,加上身處歧視猶太人的悲劇年代,靈魂苦悶無比。黃金巷的22號房子,是當年他妹妹租下來的,卡夫卡在每天的保險公司工作完,卸下小職員的生存面具後,躲到這間小屋悄悄寫作,誰也不說。 我走進22號房子,空間不過三坪左右吧,出乎意外的窄小。可卻在這間陋室,布拉格誕生了一位世界級作家。房子內採光不佳,想像著抑鬱的作家,在這個空間裡如何用創作的快感填補生活的低蕩,有點感傷,就像房子的藍色調。 卡夫卡是這麼形容這方天地:「老城堡的角落,一個安靜的洞。洞穴最可愛之處在於它的寂靜,我終於可以和平地伸展開來….」可以體會,這個小世界,對極想掙脫父親枷鎖的卡夫卡,曾帶來怎樣的釋懷。 踏出門,陽光突然撲陳一地,原本地上的水漬,全在日光中發亮,成了閃閃一條黃金巷。卡夫卡的身影就這麼清晰起來:如果他寫到深夜,應該就是踏著星光月色返回老城猶太區;但如果有那麼幾天文思泉湧欲罷不能,他清晨趕著上班的步伐,腳下踩著的,就是眼前金光燦爛的街道。 陽光在往卡夫卡博物館的路上又消失,,四周溫度又再次冷凝。原來,天氣在為我做預警,我要去看的歷史,有很多晦澀悲慘的片段。父親巨大的陰影,加上歷史的錯誤、歧視與不公,讓這位猶太作家一生,就如這天的氣溫一樣,多數時刻沉重抑鬱。 因為還早,博物館人不多,正可以慢慢的晃看。1920 卡夫卡年代的布拉格,在館內以黑白紀錄片重現。牆上卡夫卡生平簡介, 開場白「A cage went in search of a bird…」文字一聚焦,我的心空空沉沉的,說不上感受到什麼,卻又覺得感觸甚多,怔怔地看了許久,還是揮不去那種憂傷。 擺脫籠子的鳥迎向自由;而失卻鳥的籠子,擁抱著無止盡的虛空,它找的回昨日嗎?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快嫁.筷架

巴黎記憶 | 蒙馬特的晴天. 陰天

巴黎記憶 | 聖哲曼, 優雅與個性交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