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克印象III —冷漠理性的捷克人

出門在外,你總會期待,旅途上遇到的好人多一些,最好熱情、主動、樂於助人、善良、體貼外地旅客。 去捷克前,從旅遊資訊得知,東歐人,其實是不熱情友善的,尤其相對於熱心好客的台灣人而言。跟地理高緯度冰寒的氣候有關,也跟社會主義的成長環境有影響。 不怎麼放在心上,我只在乎禮貌的對應;若是禮貌難求,能夠理性互動我也滿意,當地人不友善無所謂,太過熱情有時反而是種負擔。 我在第一天住民宿時馬上體會到不友善是什麼樣子,就是一切公事公辦。房間已付錢了一定有得住,但你必須要扛著行李爬五樓到閣樓。你細聲細氣地詢問:可以換房間嗎?對方只有一個聳肩,「因為低樓層都住滿了!」那接下來幾天若有空房可以換嗎?「住進來後我們不接受換房!」 很冷,沒得商量。但是遊戲規則是在的。 坐公車去一個離布拉格市區約2小時的小鎮,車票上抵達地點&時間打印清楚。一上車司機驗票,站名確認過、人也仔細給你看很久。一小時後公車下高速公路,開始每五~十五分不等靠站停。到了某個站,路邊沒看到站名,感覺到司機的視線從後照鏡看了我幾眼,車子又繼續開;我拿起車票跟時間一對,與車票上預定抵達時間超過五分鐘,那到底到了沒?是下一站嗎?走到司機身旁詢問,他似笑非笑地看了我一眼,說「那就下一站下車吧,你坐過頭了」。就這樣車子又前行20分鐘後,被放生到一個陌生的小鎮。他都知道的,可是他就是不願意主動提醒你。這也是一種遊戲規則。 這時候,會非常非常想念台灣很草莽性格、會罵人、但也會拉開嗓門喊你下車的司機伯伯。 有了這兩次互動經驗,我開始揣摩要如何跟捷克人溝通以達到我要的便利。 買車票問車次時刻,我不用英文嚇人。把要去的地名在便利貼乖乖寫好,若是遇到來回,寫上兩地地名畫個雙箭頭,到了櫃檯紙張遞過去,問時刻表或問價位,都很快有答案。輕鬆便利。 一坐上車,我會把車票遞給鄰座的人看,請對方提醒我下車。從此就不會錯過了。 要問路,先把地圖拿好地點圈出,或是當地地名寫清楚,才請路人幫忙。由於英語不是該國主要的外語(東歐國家的外語依序是: 德語、俄語、或法語,英語是這兩年資本主義興盛後才慢慢熱門。),有些含蓄的當地人看到你靠近其實會躲。這時候我會笑著擋住對方,趕快把手上的地點或地名遞上去,他一看到是熟悉的文字,就願意回答你了。東指西指加會意,資訊手到擒來,不難。而且溝通過程少有廢話,非常簡潔明瞭。是我最喜歡的互動方式。 說完「謝謝」後,不要去期待一定要有微笑與回應。他們有些人可能真的沒有回答「不客氣」的文化。但該答的他已經清楚俐落的給答案了,仁至義盡。 找捷克人問資訊,三種人是上選。一、四五十歲中年婦女,多數人善良且樂於溝通,比手畫腳很容易;二、老年人,老人家比較慈祥有耐心,而且他們小時後不在社會主義的環境下成長,比較有舊時代的風範跟氣度;三、二三十歲看來受過良好教育的男女(女生較佳),英文接受度較高。 其實,理性的背後,捷克人非常敏感。公車上,當他們要坐在你身旁的位置時,通常會仔細觀察你的表情,你微笑或點頭,他們才會坐下。有次有個人要坐下時,我剛好因為身體僵硬轉了個姿勢,他誤以為我排斥馬上站了起來,我趕緊開口請他坐下別誤會。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種敏銳的感應。 而雖然是冷漠的國度,也常出現體貼的人。在布拉格的第二個民宿check in 前,我要去南部玩四天。不想拖著行李箱跑,雖然知道可以放到火車站的付費寄物櫃,但也知道火車站治安很差,單身如我總是有些禁忌,將它列為下策。我跑去第二個民宿詢問是否可以寄放行李箱,這間民宿很小,只有八間房間加一個約一坪左右的接待廳,櫃檯負責人,外表看來極男性化極僵硬的表情,簡單告訴我那裡沒有行李間恐怕沒辦法。我說我了解,請他推薦哪裡可以寄放行李?她先提火車站,我告訴她我的擔心,她點點頭,再冷冷地詢問我的行程,然後突然打起電話,電話講了兩三分鐘後,簡單地告訴我,你就出發前把行李箱帶來這裡。我問:不是沒有行李間嗎?她也不多說,只說反正她會處理。 一趟旅遊回來後到這間民宿,另外一位櫃檯小姐,她一看到我就說行李已經放在我房間了。這個女孩很年輕也很活潑,跟她閒聊的過程中我問她怎麼處置行李,她說,另外那位看來男人婆的服務人員,這幾天只要哪個房間沒住滿或沒人住,她就把我的行李分別拖到不同的房間置放。我一聽,真是給對方添麻煩了。剛好留宿的最後一天又遇到男人婆值班,趕緊跟她道謝,她表情依然很僵硬,只冷冷的說,我覺得你一個人晚上去車站領行李不太好,所以我就幫你看管沒關係。然後揮揮手意思說不用再提了。 這種理性背後的溫情,更讓人感受暖意。 而一路上走過的南部小鎮,雖然多數英語不通,但無論是點餐或問路,甚至是踢門要求住宿,世界上大概小鎮居民的通則是一致的,總是比較淳樸善良。只要保持禮貌與微笑,雖然有語言障礙,他們也願意協助你這個遠道來的旅人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快嫁.筷架

巴黎記憶 | 蒙馬特的晴天. 陰天

巴黎記憶 | 聖哲曼, 優雅與個性交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