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記憶 | 藍色情挑在 Rue Mouffetard



在巴黎窩了一個月,回憶起來,想念的都不是熱門景點。

倒不是說熱門景點不值一遊,相反地,我覺得到巴黎的旅客,最應該善盡觀光客義務。特別是行程只夠安排個五、六天或甚至更少的精華之旅,著名景點只要腳沒走斷一定要把握時間能去就去,因為真的太有代表性;美食要吃,口袋有錢的話血拼也不用手軟(唉,無業遊民我就輸在這裡,哈!)。

只是,就像生活在台北一樣,觀光客留連的地方,通常也不會是台北人最有記憶或感情的定點。畢竟太觀光化的區域,總是商業氣息重些、包裝量大點、多些便利跟特色,卻少些感動與人味。

出國前,我跟以往一樣,會看些跟該國有關的書籍,或電影。將那些零碎的印象累積起來,也跟以往一樣不學無術又不做筆記,隨看隨忘。忘了在哪本書看到一小段介紹,當年奇士勞司基拍攝「Bleu」(中文譯「藍色情挑」),是在Rue Mouffetard 封街拍攝完成的。我記得那模糊的名稱、卻沒有紀錄全部字母,加上巴黎那麼大,也沒想到要如何去找到這條街。就只是放在心上,很阿Q地告訴自己有緣就會找到。

然後,有一天突然想做一件事(totally my style 的無厘頭與藝文少女風),站在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門口,突然想著是否能憑著電影「Before Sunset」的印象,沿著男女主角對話的小徑走、然後最後可以到達電影裡那間可愛的紅色café呢?(這就是機車如我會做的事,如果是有計畫的人,一定要出國前先上網找好全部資訊才是…XD)

左岸拉丁區小徑密布,不用說絕對是沒找到。但因為健走加上時間多,我從萬神殿旁邊的Rue Clovis往前直行,約100公尺左右,右邊一堵高牆上有趣的彩繪吸引住目光,高牆邊,延續著一條優長的街。就走吧!我告訴自己,天氣這麼好,看看街的盡頭是哪裡。


就這樣,我無意中走進了另一部電影的場景。Rue Mouffetard 是一條頗具歷史的街道,前三分之一段,兩旁是一般商店、個人藝品店與飾品店等,有幾家飾品店裡賣的是老闆自己的作品,很有個人風味,隨性地逛逛很是有趣。

中間三分之一段與一個小廣場交會,是美食區,除了餐廳、咖啡外,有好幾家日本料理店(不知為何?),以及多達十幾家的可麗餅店,這裡的可麗餅店比其他觀光區要來的便宜,走過時那種香味很難讓人不手捧一塊邊走邊吃。這一區也出現很多的紀念品店。可說是整條街最商業化的地方。

越往下走,街道的特色又慢慢改變,更生活也更生動。賣熟食的舖子爐子上熱烘烘地轉著,烤雞香味四處飄溢;巧克力店、紅酒舖、生活雜貨店、香料店等,兩旁店家開始有市場的規模,後面再延續著數家起司店、法國麵包與可頌、魚舖肉店、新鮮的蔬菜水果、鮮花攤位等,兩旁的建築風格頗具特色,有些還有考究的壁畫, 相當特殊. 這條街的最後連接一個小公園,以及一個圓形小花壇。




看著那小公園,總覺得說不出的眼熟。想著想著,記起了電影裡茱麗葉畢諾許失去丈夫女兒後,決定放逐自己,劇中她常常閉著眼曬太陽,讓音樂旋律攏罩她的場景,好像就在眼前小公園裡的涼椅發生。看著看著興奮起來,我四處找起路名,一看,真的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名稱。

這條狹長而略有古樸風格的街道,因著它的豐富、它的多樣化,以及它的平民特質,成了我極喜愛的區域之一。當然,有很深的個人情感部分,因著我跟它的"緣分"^^

想追隨「愛在日落巴黎時」的路徑,卻迷失在左岸,意外走入「藍色情挑」的場景中。

這是我想念的巴黎。


給我的友人:
如果下次有機會去巴黎,如果行程時間還算充裕,走一趟Rue Mouffetard吧,去感受巴黎一種繁華外的樸實、生活張力很強,不一樣的在地氣味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快嫁.筷架

巴黎記憶 | 蒙馬特的晴天. 陰天

巴黎記憶 | 聖哲曼, 優雅與個性交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