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記憶 | 聖馬丁運河與巴士底附近



聖馬丁運河區,有一種遺世獨立的味道。即使假日裡,附近住家的人紛紛在運河邊野餐、看書閒聊、孩童嬉戲…..運河邊仍然是出乎意料的靜。找到個位置坐下來,啃個蘋果咬咬三明治,面對小小的一條運河,每個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的世界。

運河上有幾座拱橋,河兩岸林蔭森密,站在橋上,角度就有天然的佈景。

兩岸巷弄延伸進去的住家,是中產階級。窗台的搖椅或咖啡座、幾座近年完成的現代建築,公寓陽台的圍牆橘色壓克力,與古典的建築交錯,另有融合。



沒到當地前,對「巴士底」的印象只限於法國大革命的廣場與監獄,兩者都很難勾起什麼好聯想。

不過看到廣場後,倒覺得挺有意思的。

巴黎有名的廣場,如協和廣場、共和廣場、巴士底廣場或勝利廣場等,除了幅員大小不一外,精神都很相似 -- 廣場的中央,一定有個巨型高塔,青銅的塔一聳青天,頂端則是個黃金燦爛的圖騰,可能是人像、可能是不明造型物。青銅青綠、圖騰金黃閃亮,我總是好奇到底維護成本有多高,才能保持千日如新?從這種小地方,很能觀察富足的泱泱大國氣勢。

巴士底廣場本身沒什麼太特別之處,不過地鐵站裡用馬賽克拼貼的法國大革命故事,很有特色。而廣場四周,巴士底劇院極有現代感,而我喜歡的,是傳統市場Marche Bastille跟藝術高架橋Viaduc des Arts。

法國人重吃跟華人不相上下,對食物新鮮度的需求,就反映在傳統市場。之前看一些跟法國文化有關的書,常會提到,法國大概也是最多貴婦願意上傳統市場買菜的地方,親身體驗的結果,很有逛台灣傳統市場的快感。一樣有集市特質,賣蔬果的跟賣魚的會分屬不同區域,也一樣賣的食物五花八門,還加上熱鬧的生活用品、熟食零食與花卉。也同樣有乞討者。唯一不同的是當地還有街頭藝人表演,多了些趣味。


從巴士底廣場旁的Rue des Lyon 里昂路往里昂車站前行,整段路高架橋上市廢棄的鐵路道,如今車道上方種植花草,可供散步,高架橋下一棟棟的隔間,則是不同的藝廊、樂行跟個性商店進駐,成了藝術高架橋。

一間間走過去,可看到染皮革的店家,手工瓷器繪師們一筆一畫細心上色、樂器製作、個性商店奇巧變化的藝品、陶藝店、家具店的師父們正在為家具拋光打臘等….巴黎是藝術之都,而這裡則是生活藝術誕生的縮影。



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快嫁.筷架

巴黎記憶 | 蒙馬特的晴天. 陰天

巴黎記憶 | 聖哲曼, 優雅與個性交錯